资治通鉴讲的什么
《资治通鉴》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编年体史书,由北宋的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。这部作品详细记录了从公元前403年(战国时期的鲁隐公元年)到公元959年(五代时期的后周显德六年)的历史,涵盖了23个历史时期,总计1362年的历史。
书名“资治通鉴”中,“资”意味着用于参考,“治”是指治理国家,“通鉴”则表示通达的镜子。所以,全书的意思是说,这是一部可以用来参考治国的历史镜子。
《资治通鉴》的主要特点是年代准确,事实详实,而且以人为本,强调人的活动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。书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政治和历史观察,以及对各种事件的评论,这些都使得《资治通鉴》成为了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。
资治通鉴最可怕的两句话
你提到的 “资治通鉴最可怕的两句话” 恐怕需要进一步的上下文信息,因为《资治通鉴》是一部大篇幅的历史编年体著作,涵盖了中国从战国时期到五代的大量历史事件和人物。这其中包含了许多悲剧、战争、权谋、灾难等。
然而,有一种观点提到的”资治通鉴最可怕的两句话”可能是以下这两句:
- “秦始皇二十六年,始皇初并天下,立十二大铜人于朝廷。”
- “燕王喜二十五年,喜尽杀骑助之士,独以其母舞阳君及弟平入秦。”
这两句话分别描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的傲慢无礼,以及燕国骑助的悲剧。这两个事件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,也都带有深重的历史教训:秦始皇的专制导致了秦朝的快速衰落,而骑助的悲剧则是对人性黑暗面的揭示。
然而,这只是一种解读,不同的人可能对”最可怕的两句话”有不同的理解。并且,这种说法在学术界并没有被广泛接受,更多的是在网络传播中被提及。
为什么说读资治通鉴的人很可怕
“读《资治通鉴》的人很可怕”这样的观点并非广泛接受的观点,这可能是一种主观的、具有偏颇的理解。然而,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解读这句话。
- 深厚的历史知识: 《资治通鉴》是一部长达1362年的历史记录,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。能够阅读并理解《资治通鉴》的人必然具备深厚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底蕴,这种宽博的知识和深刻的理解可能使他们在谈论或分析问题时显得“可怕”。
- 政治智慧: 《资治通鉴》记录了各种政治事件和人物行动,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政治智慧和经验。读《资治通鉴》的人可能会从中学到一些政治手腕和策略,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或组织事务时可能显得尤为高明。
- 深思熟虑: 《资治通鉴》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,更是对历史的深思熟虑。阅读《资治通鉴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这种耐心和专注力可能使得读者在处理问题时更加深思熟虑,不轻易做出决定。
以上只是可能的解读,并不意味着读《资治通鉴》的人就会变得“可怕”。实际上,读《资治通鉴》和其他严肃的历史或文化读物一样,能够提升个人的知识和理解力,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实世界。